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博野“井”往事录

  • 河东友人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65087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8/8/15 18:20:29
  • 来自:河北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博野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在博野,一提到“井”,很多人马上联想到很久以前,发生在我县南林里村的“还金井”故事,这种表现我博野人 “拾金不昧,忠厚淳朴,诚信待人,尊老爱幼”优秀品德的真实事迹,早已在我博野大地家喻户晓,妇孺皆知了。 对“井”一词的含义,大多数人并不陌生。“秩序井然、背井离乡、井底之蛙 、坐井观天”等含“井”的成语、典故也被人们熟知。

用“井”来取水这种方法,在我县区域恐怕有很久的历史,这无法考证它的历史渊源。在远离湖泊和河道的村落里,在军队驻扎或露宿之地,人们为了生活、生存和持久地居住,就必须解决喝水和洗漱做饭用水的问题。寻找水源或在地上打口井,是他们首先要做的大事,没有水,就不能持久居住!农民种地浇地,田野的灌溉也需要水井。所以自古至今,“井”是无处不在,无时不有。

水是生命之源,“井”是水源之地,“井”的通俗概念,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讲,他们头脑里构思出所谓“井”的样子,其实是不一样的。一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,他们心里首先想的就是用砖砌成的,井口直径大约一米左右;很像一口倒置埋在地下的掉了底的大缸,上口小,下面宽大;它很深很深,站在井边会让人产生恐惧,这就是过去供居民们用辘轳吊桶取水用的“砖井”;后来又出现用压水机取水用的“压水井”、机井或现在普遍使用的深水“机井”。机井和压水井的口井都比较细,上口直径和下口直径相比,相差不太多,只不过压水井用人力压杠杆带动活塞提水,而深水井靠水泵抽水;而出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的青年人来说,恐怕他们片面想到的,仅是现在的深水机井了,为什么,因为他们没见过以前的“砖井”,那些古老的,流传达几千年的“砖井”已经不见了;压水井在七十年代还风靡一时,到八十年代末基本被淘汰不用,因为水位下降太快,都够不着水了。

过去取水用的井,山区大多用石头砌成,平原大多用砖头砌成,人们沿用古老传统,用辘轳带动水桶或水斗取水。那时的地下水位大概在地表以下一丈左右;解放后一段时间到合作化及人民公社初期,人们用人力或畜力拉着“水车”取水,这都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及以前水源充沛时的基本取水模式。 渐渐地,随着机电抽水机的广泛使用,地下水位迅速下降,大概在地表以下数丈深(一般的砖井大概在3-4丈左右),古老传统的砖井渐渐干枯而被遗弃或填埋,进而出现压水井(10米-30米)和机井(30米—80米)。机井的使用加快了地下水的开采,使我县水位下降很快,成平均每年下降一米左右的速度增长,到上世纪末,普通的机井也不行了,离心式水泵不行了,人们不得不用深水井和深水泵,目前的深水井达350米左右。

井既是水源之地,也是危险之地! 过去经常出现“有人投井自杀了”、“有人不幸落井了”、“有人被投进井里淹死了”或有人被“落井下石了”等类似惊人消息;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严冬,蠡县一位名叫白伟鹏的乡村干部,在大雪封路封井的严冬,他踏雪下乡途中发现一位落井人,为了营救那个人,他献出年轻的生命!他的英雄救人事迹,曾在我河北大地流传着很久很久。

真是无独有偶,同样在蠡县,大家可能还记得前年,在县城偏东南方向十几里处的孟尝村,一个小男孩不慎落井的消息吧,那个小男孩就是玩耍时掉进一口没有被填埋和遮挡,早已被村民们遗弃的旧机井里面,这种井口直径不过三十多公分,三五十米深,一眼望不到底,这些藏在地底下的“陷阱”,在全国发生过多少悲剧,它们真实地记载着那段曾有水位的历史!

过去的砖井,春季水位较低,夏季时水位最高。记得小时候出去打猪草时,经常可以看到田间的大口井(解放前或单干时期各家各户留下的灌溉用水井),也很容易看到从井壁砖缝往井里流动的水流或水柱;那时在雨季,用扁担就可够得着井水,甚至还可以坐在井边用井水洗脚,可见那时的水位之浅,水源之充沛。可现在呢,随着雨量渐渐减少,各地对地下水的无节制开采、又经过“我们一定要根治海河”的十几年运动、上游阜平县域王快水库大坝的拦截,使过去终年不断流的“潴笼河”断流多年而得不到地表水补充,使得我县区域地下水下降更快。据有关部门讲,我县地下水位已经处于几十米以下了!而且形势日趋严重,多么危险的缺水啊! 我博野县还位于华北大漏斗之中,……。

解放初期,大多数人家都很穷,很多人自家没有水井,不得不到邻里或附近的家族水井去取水。 经常见到孩子们两人抬水,大人担水的情景。派孩子们去打水,也是各家各户家长的无奈之举,也是他们最担心的时刻!我记得自己上小学一二年级时,经常和年长我两岁的姐姐抬着大桶去当院大户人家水井边打水的事,我们两人合力摇着那笨重的大辘轳,发出咯吱咯吱的摩擦声,有时由于技术不佳,不会摆动下面的水桶,害怕自己掉到井里,不敢靠近井边却导致水桶掉落井里沉没,还得回家找捞桶的钩子,趴在井边捞许久才会找到它,……。

无论是平原还是在山区,打一口井都是很不容易的事儿,而打井的方法,人们也知之甚少。

过去打口井,得需要大量的人力、财力和物力。我还记得小时候村里打井的情景,真是热闹极了,需要好几天呢。那时打一口饮用水井,首先需要选时间和地点,开工时间当然是春天的某个黄道吉日和吉时,选春天是因那时的地下水位很低,能挖的很深很深;至于“黄道吉日吉时”就是人们出于对美好愿望的寄托,他们希望能打出一口水源丰富,水质甜美的井,不希望是“苦水井”或“咸水井”;至于选地方,那得出入方便、取水方便、灌溉院落的蔬菜方便;还得判断地下有好的水脉(那时博野一带有许多苦水或咸水井,是因为海水倒灌或有很多盐碱地的原因造成),请懂眼人(俗称:风水先生)反复查看或调查,那地方还得不妨碍院落整体的“风水”等等原因后才确定好。当前面讲的时间和地点两大项确定后,要发动全村男人都要参加它的奠基仪式,有些上年纪的老人会带头磕头、烧香、上供和祷告,并进行放鞭炮、驱鬼神等仪式,愿上苍帮助他们此举成功。

奠基仪式过后,在选好的地方,先挖一个一丈来深,直径达两丈左右半圆锥形大坑;在此基础上,下边留下一个约两尺的台阶后再往下挖一个深约八尺,直径达一丈五左右的半圆锥形坑;就这样再经过几次下挖,几留台阶后,发现地下的土很湿,甚至出现泥泞时,就不能再往下挖了。平整好井基的泥土,放上一个提前做好的圆形“井盘”,这“井盘”的底座是依照井底内外直径实际大小,用木头做的。圆弧形的木质井盘上面再用青砖垒成一米半多高,外围用树棕包扎,再用木条铁丝固定住后,用滑车平行吊送到井底。

就上面所讲的这些工程,得经过几天时间呢,打井的准备工作才算做好,但这才是挖井工作的初步,最关键的还在后面呢!下面的工作得看天气,它需要在那大坑上搭上大木架,架子上装上两三个定滑轮(留一个备用),选一个晴天光线好,没风没雨的好日子,以便于一天内将活完成!它得需要村里很多棒小伙或“壮劳力”才行。如:需要蹲在“井盘” 里用小镐挖井基的几组小伙,需要上面拉滑车的小伙,需要能垒井壁的泥瓦匠,有运输材料等后勤做准备的,还要有一个有总指挥,有各小组的头头等等。总之,需要大量的人来帮忙,处处安排的有条理,有秩序,这就是“秩序井然”或“井然有序”成语的来历,因为打井工作时不我待!

你看那天,很多人都来助威,有在底下干的,有在上面等待替换的,有指挥的,有上面运料的,有准备做饭的,工作被安排的有条不紊。随着井盘里几个小伙的拼命挖掘,一个个装满泥水的篮子和水斗儿被迅速拉上送下,上面两个“大滑轮”一刻不停地被拉的飞转,那提前做好的“井盘基”,在盘基地下泥土被挖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慢慢下移,很快就快看不见了,准备好的泥瓦匠赶紧去接着砌砖。此时,大家都明白,一刻不能拖延和停顿,随着井盘的下移,说明里面挖掘的小伙子们挖的顺手,接近底下水位甚至已经超越水位,如果稍微一停,地下水会迅速上涨,威胁着在井底挖掘的那几个小伙的生命;而威胁小伙们的还有没砌成的砖井壁,一旦挖掘工作不均匀,井盘基会出现倾斜有甚至倒塌的危险,那就更惨了,这就是为什么正式挖井那天,要求气象条件好,工作要求又快、又细和又稳,且必须一气呵成的原因!听老人们讲,整个场地不能喧哗,不让女人看,井底下的小伙子们都是经过认真选拔的,对他们的要求很严,他们得听上面人的指挥,也需要下面几个人员相互配合默契,保持周围挖掘的均匀进行,必须及时将底下产生是泥水装入水斗儿,让上面的人拉出;他们必须身体强壮,下井前吃饱喝足,用白酒擦小腿和脚(防备手脚长期在井底浸泡而抽筋,也是为了御寒用),一旦发生危险,上面的指挥只说一个字“走”,他们就明白有很大危险,需要迅速逃生,他们就会迅速丢下工具,抓牢绳子,被迅速拖出井底,……。

待他们觉得地下水上升很快,上下运送的水斗不能及时排水时, 就说明不能再往下挖了。他们会上来,将土填入井外壁,随时待命泥瓦工迅速将砖砌好,一直砌到井口和地面相平,再让人们在四周填上土,分层夯实。接着用水斗往外掏水,直至水变得清澈,一口井才算打好了。

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各村各生产队上打一口“机井”,不像打砖井那样用那么多的人。需要搭一个高高的木架,约有七八米高,然后在上面栓牢一个木制大弓,有两丈多长,这特制大弓弦是用食指粗细的钢筋做的,弓背朝上,弓弦朝下。它用弓弦产生的弹性来提拉下面的井锥,以节省压锥小伙们的体力,然后再装一个大转轮,用它来升降下面的井锥。这个圆轮子直径有3-4米,三四个青年小伙在上面,用双手扶着那大圆轮的中轴,脚下踩动着大圆轮的周长内壁,由此产生动力,来拖动绕在大圆轮外围相连的竹条(约五公分宽,一公分厚,每根一丈来长,两头可用铁匝相连)。 那时由于没钢丝绳,用水长期浸泡的竹板条可取代绳索(它又有弹性,又有挺力,弯力和拉力,又好连接),而这些竹板条,可被接的很长很长,大约有几十米,比机井的深度还长呢。它下面系着打井用的“井锥”,四个棒小伙,随着有节奏的呼号,一起往下按系在竹板条上十字交叉捆绑的两根木棒,再一松手,上面那大弓弦产生的拉力便将“锥”提起,再往下按,再被弹力提起,这样反反复复,井锥不断被往下推进,竹板条被不断接长,这就是在“打机井”,非常原始的打机井方法。

随着打井队小伙子们昼夜不停地的奋力工作,打井深度不断增加,竹板条也得被连接地很长很长,直至技术人员认为发现水量丰富的水层为止。 然后就要“下管”,就是装上用水泥石子提前制作的井壁(约一米长,十公分厚的根根水泥管,提前被连接好,然后送下。接着就“叫井”,就是装上抽水机连续抽水,直至将浑水抽净,变成清水为止,一般这种打井方法得需要二十天左右。

现在,这种原始的打机井方法,只能储藏在目前四十以上人的记忆里,见不着了,随之取代的是磕头机打井和目前的旋转钻井机,一周左右就能打出一口几百米深的深水井。不过,机器能钻得再深,开采范围再往下降,地热水在我县光采用,不归还的没计划乱象和水的无度乱用,能没极限吗?能不导致地表下降吗?这可怕后果可想而知!……。

目前,井是深了,人们都用自来水了,不用怕再去担水或抬水时被压得肩膀酸疼了;不用再担心失足落井、不用担心摆动水桶时,没栓牢的水桶掉进井里,急急忙忙找捞桶用的钩子去捞水桶了!但我们更加留恋过去的砖井或压水井,他的水质是那么甘甜,是那样清澈,烧开后没有水垢,用那时的水煮的饭是那样的香,它没有异味,没有被污染!我留恋过去儿时的自然生态环境、水系结构和取水方式,非常愿意再次看到井底、小河岸边或池塘的青蛙在里面自由游动的情景,愿意听到它们纵情悠闲地高唱,喜欢那种花香鸟语的大自然旋律!
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千里独行行侠仗义
 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