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你知道“博野”为啥叫“博野”吗?

  • 在线,大博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2232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6/5/9 11:11:58
  • 来自:河北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博野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博野的传说

        博野地名的由来,有史书记载,也有民间传说。
        在公元前195年,即汉高帝12年,中山国下设蠡吾县,县城位于现今的博野县里村,时称蠡吾城。以蠡吾城为中心,城东村、八里庄、十里铺由此因得名至今。
        公元119年,即东汉元初6年,汉室皇亲刘翼任蠡吾候。刘翼的夫人博学多识,又勤耕乐织,还写得一手好字,人称博园夫人。
        在蠡吾城北边不远处,有一条小河,河水清澈,常年流水不断。博园夫人常在侍女陪同下在河边散步,天热时便在河水中游泳、洗浴。当时,蠡吾候有个规定,在博园夫人游泳的地方,方圆百丈之内不准任何人靠近,属夫人专用。人们从此便称这条小河叫博水。《博野县志》记述,博野县因地处博水之野而得名。
        据当地民间传说,博野地名的由来,确实和博园夫人有关。
        相传,中山王刘胜年迈无子,其长兄刘开将儿子刘翼过继给中山王刘胜。刘翼任蠡吾候王以后,娶博园为妻。婚后几年仍未得子,博园夫人多为此事犯愁,常趁巡游之机拜神许愿。
        一天,博园夫人听说在蠡吾城东南二十里有一个村庄。村里有一对老年夫妇,因得一仙石供奉,成了方圆十里年纪最长的老人,家境好,子孙兴旺。十里乡邻也因信奉仙石各得其所。
经过蠡吾候同意后,夫人带侍女便衣出访。步行约两个时辰,脚下的大路越来越宽,行人车辆也越来越多。再往前走,沿途已是桑麻万井,草茂粮丰,不时有阵阵清香随风飘来。过往行人个个是眉开眼笑,一派和睦兴旺景象。打问行人,才知道前方就是她们要去的那个叫绒树林的村庄。
进村以后,博园夫人才发现,人们说到的绒树林原来是一个沿街盛开绒花的村
庄。说是村庄,却见商铺沿街,买卖兴旺,寺庙香火缭绕,学堂书声朗朗。男人们烧砖建房,刮硷煮盐,人来人往。女人们纺线织布,抄纸剪花,不胜繁忙。夫人感慨万千:“村村如此,蠡吾何愁不富?中山何愁不强?......”
        村里有人见到客人来访,非常热情的带夫人来到一户宽宅大院。夫人看到,这户人家院落宽敞整洁,房舍漂亮别致,犹如官宦人家。北屋房门敞开,站在院内便能看到迎门的墙上一片字迹,下边的八仙桌上,香火缭绕中放着一块不足方尺的泰山石,不时有人进屋对着泰山石进香跪拜。门口站着一位老人,鹤发童颜,迎来送往笑声不断,夫人感到老者必是当家主人,便上前施礼问安。老人见来客施礼,也以礼相还。只片刻,老人便感到来者识文知礼,相貌不凡,决非寻常百姓。再还礼悄声问道:“夫人可为求子而来?”一语道破天机,夫人羞笑还礼,点头应是。
        老人进屋,重新点燃三炷香火,夫人近前长跪仙石,心中默诉求子心愿。礼毕起身抬头,夫人顿然惊诧不已,面前的泰山石上,一对仙童嬉戏,活灵活现,跃然欲出。顷刻间,夫人多年的压抑已荡然无存,不由自主弯腰低头再施大礼。老人见夫人礼毕,便把她往里屋请。在里屋站起来一位老太太热情相迎,拉住夫人的手,如同古交一般,请夫人坐于炕头。夫人坐稳,仔细端详这位年长的女人,老人红光满面,神采奕奕,虽年近八旬,却身板坚挺,谈吐自然。夫人问及仙石的来历。老两口认认真真讲起了往事。
在十几年前,当地天灾人祸,战事不断,人们逃荒避难,常无定所。老两口都已花甲之年,多年的饥寒劳累,使他们病不离身。那年又遇荒年,家无余粮,老人逼迫孩子们弃老逃荒,可孩子们死活不肯离开。老两口天天为这事犯愁,睡无眠,饭不香,身体日渐不济。
一天晌午,老太太拄着拐杖来到门前的小溪旁边,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歇息。望着清澈的流水竟有了睡意,不知不觉便朦胧入梦。梦中,有一位老头儿飘飘悠悠站在水中,脸庞干瘦,须发飘逸,笑眼咪咪,乐乐哈哈,手捋胡须,口中念念有词:“乐自苦中寻,知足常乐人,常乐才长寿,长寿多子孙。”说了一遍又一遍。本来老太太已眼花耳木,可是在梦中竟听得真真切切,看了个清清楚楚,如同见到仙人一般。老太太刚想对仙人诉诉苦衷,可老头儿已悄然没了踪影。老人醒来,四处张望,觉得眼神好了许多,想着老头儿从水中来去的梦境,望着小溪里的流水发起呆来。
        因为昨晚刚下来一场大雨,小溪里的流水比平时急了好多。老太太突然发现水底下冲出一块石头,石头上面的黑白花纹形成了一个图像,酷似梦中老头儿那干瘦的脸庞,忙把拐杖伸过去,把石头勾到跟前,再用水冲冲,仔细观看,竟越看越像。想着老头在梦中念叨的话,老太太感到就像仙人附体一样,来了精神,有了劲头。忙弯腰抱起石头,一溜小跑儿进了家门。老人几年没离拐杖,今天小跑儿着回来,怀里还抱着块石头,着实把在院里忙活的家人们吓了一跳,忙问怎么回事。老太太兴奋地说:“遇见仙人了。”接着又把梦见老头儿,听见老头儿说话,发现石头的事认真学说了一遍。
老太太的丈夫比她大两岁,是村里唯一会写几个字的人,信天、信神、也信梦。接过石头看了一遍又一遍。听完老太太学说梦中老人的话,深信是太太遇见了仙人,石头上的人影就是仙人的念象。赶紧着让孩子们把屋里的八仙桌子摆正,小心谨慎地把仙石放在中央。又从灶堂里扒出一块木炭,把梦境中仙人说过的话写在八仙桌靠着的北墙上,不会写的字有的画圈,有的划勾,有的描个图形,弄得像个天书。接着又摆供燃香,全家老小十几口人在八仙桌前跪下,实实在在磕了三个响头,祈求仙石天书给全家带来好运。
仙石供奉屋里,老太太每天多少遍的看个没完,嘴里总是那句话:“乐自苦中寻,知足常乐人,常乐才长寿,长寿多子孙。”
        就像天下变了样似的,老太太感到见谁谁顺眼,遇事事顺心,心里就像明镜一样清亮。觉也睡好了,饭也吃香了,浑身劲来了。三天扔了拐杖,五天抱柴火做饭。十天串门走亲,半月喂猪喂鸡。就像年轻了十岁。当村乡亲们都感到奇怪,不少人过来打听究竟,老两口天天在门口迎来送往,天书仙石之事很快传遍全村。一传十,十传百,方圆十里的人们都知道仙人让棺材瓤子翻了身,纷纷前来求仙许愿。写在墙上的天书成了人们不离口的经卷。是仙石显灵还是人多眼尖?就在那块石头纷杂的黑白条纹中,祈求长寿的人看到了童子献寿桃。缺儿求子的人看到了仙童欲出。就连老少光棍也看见了梦中情人。从此,天书仙石越传越神,方圆十里的人们就像沾了仙气似的,种田五谷丰登,养殖六畜兴旺,家庭团圆,邻里和睦,几年无战事,无瘟疫。早年时有雨,涝年水绕流,户户子孙旺,余粮足,吃穿不愁。男人们播种耕作,烧砖建房,刮硷煮盐,买进卖出。女人们摘棉纺线,织布做衣,抄纸剪花。一个几十户人家的绒树林,没几年时间竟是村落变市井,市井变镇店,方圆数里,白沙旷野变桑海良田。
        听罢老人的讲述,博园夫人深深领悟到天书仙石给当地百姓带来的神庇,感到有天意,有民悟,有道礼......犹如看到了一片安宁,祥和,康乐博发的新境地。二位老人问及夫人家事,得知夫人婚后几年仍无子女。一番嘱咐过后,便唤夫人再次来到仙石前共同跪拜。夫人按照第人的叮嘱,面对仙石尽诉祈愿。二老也为夫人一番祈祷。
        夫人回城,不久便身怀有孕,生下儿子取名刘志。蠡吾候刘翼大喜,多次率众人到绒树村跪拜仙石天书,并将天书反复抄录张贴。蠡吾领地处处可见天书墨
迹。知足常乐,童叟皆知,妇孺皆晓。时过几年,蠡吾城已是万千气象,社会安宁祥和,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,生意兴隆,草足粮丰,人丁兴旺。办学堂,建庙宇,祀孔、祀佛、祀仙石蔚然成风。低头棉花白满地,举目红枣盖日头,户户已是小康之家。整个蠡吾县富庶程序与张良故里的沛县齐名东汉。
        蠡吾候刘翼拜见父王刘胜,详细禀报天书仙石兴邦安民的件件事事。中山王刘胜令刘翼将天书仙石献于中山国府敬奉。刘翼担心村民难舍,寝食不安。博园夫人也甚是担忧。上是励精图治的父王,下是信奉仙石的百姓,父命难违,民意难抗,感到左右为难。几番商榷,博园夫人携厚礼再次拜访绒树林,想探探民意。儿子刘志已五岁,也随母亲一同前去。母子二人来到老人家中,老两口及全家人热情款待,见刘志聪明伶俐,活泼可爱,秀气非凡,老太太便将刘志抱在怀中不肯放下。夫人见老人如此喜欢志儿,便提议让刘志认二老为义祖。俩老人欣然同意。家人们立刻动手,摆酒席祝贺。酒席间,博园夫人同二老一家人情同手足,家长里短说个没完。从天书仙石说到民富国强,从三从四德说到三纲五常,从人情物礼说到报国安邦,最后说到了中山王的旨意和蠡吾候的苦衷。正当夫人感到难为情时,老太太却站起身来举杯相邀,先说:“国富民自强”,又说:“中山王的旨意是天意兴国。”真诚表示,愿意将天书仙石送中山国敬奉。博园夫人感慨不已,跪地大礼相拜。二老扶夫人起身,夫人令儿子刘志平纸研磨,满含两眼热泪,用颤抖的手写下两行大字:“水美粮丰,大野芳菲地;明礼重义,天博厚道人。”
        夫夫携仙石出村,二位老人带众人相送。车马行人浩浩荡荡直奔蠡吾城。蠡吾候刘翼率众官员出城迎接,面对二老,大礼跪拜。
        后来,蠡吾候刘翼病逝,墓地选在城东南十八里处,与绒树林二老墓地相邻,定名翼陵。刘志继任蠡吾候,逢年过节都来翼陵扫墓。
        公元146年,刘志晋位汉桓帝,追封其父刘翼为孝崇皇,封其母为博元贵人。博园贵人逝后,随夫合葬,翼陵随之改名博陵,蠡吾县改名博陵县。次年,汉桓帝刘志回故里祭陵,当地百姓众人携巨大条幅参与祭拜,条幅上是博园夫人生前所书写的两行大字:“水美粮丰,大野芳菲地;明礼重义,天博厚道人。”汉桓帝刘志面对母亲的遗墨,面对故里的亲人,当即诏令,博陵县改名博野县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作者:郄翠丽
  
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,不再提供回复功能,请勿尝试回复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