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博野县孝义河的传说

  • 在线,大博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7545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6/5/9 11:02:42
  • 来自:河北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博野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博野县城往北十几里有一条小河,贯穿县域东西全境,名为孝义河。关于孝义河名称的由来,地方上有不少的传说,其中发生在东汉时期的蠡吾候刘翼为宣孝明义而修桥挖河的故事,流传的较为广泛。

现在博野里村西南,有蠡吾古城的遗址。当时,刘翼任蠡吾候王,后来,刘翼和夫人博园的儿子刘志做了东汉时期的一任皇帝,即汉桓帝。

相传,在古蠡吾城往东三十里,有一片官府的窑地,生产筑城建房的砖瓦和生活使用的陶器。后来,因为水源枯竭,成为废墟。原来烧窑的人们,定居在那里,村名也被称为陶墟。再后来断了水源,人们只好到几里外的博水河去挑水,用来维持生活。

那个时候,战乱不断,再加上连续几年天旱少雨,土地荒芜,人们不得不离乡背井,去外地谋生。最后陶墟村里在只剩下一户马姓人家。这户马姓人家,原来是老两口、小两口四人,后来儿子战死,年迈的父亲一病不起,不久也离开了人世,使这个四口之家仅剩下婆媳二人,相依为命。婆母接连亡夫丧子,悲伤过度,又加上饥寒交迫,一年到头病不离身,整天躺着,下不了炕。

眼看一天天的日子就要无法坚持,儿媳刘氏劝婆母离开这里,去找一处能生存的地方。可婆母不肯走,她说:“这里有丈夫和儿子的坟,就是我一辈子的家,死活都要待在家里。”婆婆劝年轻的儿媳:“你还年轻,自己想办法去逃命吧。”可儿媳说:“孩子不能不孝,只要婆婆活一天,我决不会离开不管,死活也要和婆婆在一块,尽儿女的孝心。”

在这方圆几里只有两人的废墟里,二人相依为命。儿媳刘氏隔三片五来回要走十几里地去挑水,每天节衣缩食照顾老人,勉强维持生活。

这天早上,儿媳刘氏为婆母做好饭,见水缸空了,便担起水桶出门去挑水。门一打开,她突然看见一匹大黑马倒在门口,已气息奄奄。黑马旁边有一个人躺在地上,浑身上下泥血模糊,已经昏迷不醒。刘氏见此情景吓得不知所措,忙着回屋告诉婆母。

婆母下不了炕,让儿媳先将昏迷的人拉进屋里。刘氏原本力气不大,又没吃早饭,硬是狠着力气把人拉了进来,又累又怕,浑身发抖。等她用颤抖的手将那人的脸擦洗干净,婆母突然喊了一声:“快救人,这是咱们的翼王。”她认出来了,受伤的是蠡吾候王刘翼。

儿媳刘氏按婆母的吩咐,先给翼王灌水。刘氏一看,缸里只剩一个水底儿了,连一碗都不满,她告诉婆母:“家里只剩下这半碗水了。”婆母见儿媳犹豫,一再说救人要紧。刘氏将半碗水一点一点灌进刘翼嘴里。水灌完了,可刘翼还是昏迷不醒。刘氏告诉婆母,门口还有翼王的马,也快不行了。母亲又让刘氏看看那匹马受伤了没有,刘氏看完后告诉婆母,马没受伤。婆母说:“那马肯定是缺水累昏了”。

因为是早上,灶台上洗碗的水还存着,婆母又让刘氏提着泔水去饮马。马在那儿躺着喘气。刘氏又将半盆泔水一点点往马嘴里灌,马喝了水,有了精神,慢慢站了起来。婆母一听说马站起来了,紧着催儿媳刘氏:“你快骑马去蠡吾城,找人来救翼王。”

刘氏不会骑马,可这时已没有别的办法,只好硬着头皮上去。一路上担惊受怕,歪歪斜斜到了蠡吾城。刚进城门口,便从马上摔了下来,城里的人们都认识翼王的大黑马,见一女人从马上摔了下来,急忙报告博园夫人。夫人出来问明原因,马上带着侍从,护卫,医官,乘车赶往陶墟。

儿媳刘氏去蠡吾城报信,来回几十里也得大半天时间。婆母在炕上,看着炕沿下边的翼王还是昏迷不醒,一急之下从炕上滚落下来。她趴在地上,将炕上的被子拉下来给翼王盖上,又爬到灶台前舀了半碗饭汤,接着往翼王嘴里灌,大约又过了两个时辰,翼王慢慢苏醒过来,睁开眼睛,见是一位年迈的婆婆在喂自己饭吃,感动的流着泪,爬起来给老人磕头。

博园夫人带人赶到陶墟马家,见翼王醒了过来这才放心,招呼屋里人把老婆婆扶上炕去。翼王夫妇感激马家的救命之恩,一个劲儿言谢不止。知道马家只剩下婆媳二人,一定要带他们到城里去住,可老人家说什么就是不去。翼王夫妇也没办法,留下些衣食物品,这才顺了蠡吾城。

翼王回到家里仍是过度虚弱,侍从医官忙着医伤护理,见夫人一直没有现面,便令侍从去招呼夫人。侍从回来却说夫人不知去向。天快黑了,夫人还没回来,翼王又派人去找。城门口的卫士才说,夫人骑着马一直往东去了。翼王似乎知道了夫人的去处,情绪平静了下来,对侍从说:“不用找了,我已经知道夫人去哪了。”

原来,夫人将翼王安顿好后,知道他没有危险,只是因饥渴交加,疲劳过度累坏了。这时她突然想起陶墟的婆媳二人,婆婆在炕上不能动,儿媳又摔伤了脚,担心婆媳俩没人照应,没顾上给翼王打招呼,便紧着骑马去了陶墟。

陶墟马家婆媳二人送走了翼王,看见翼王留下的食物,才想起午饭没吃,又该吃晚饭了。刘氏动手做饭,可缸里一丁点儿水都没了,刘氏要去挑水。婆婆心痛儿媳,见天都黑了,儿媳又摔伤了脚,说什么也不让她去。她对儿媳说:“凑合着吃点算了,抗一宿也没事儿。”这样,两人凑合着吃了晚饭,忙了一天挺累,便早早睡了。

不知睡到什么时候,忽然听见外边有马的叫声。刘氏忙着起来,拐着脚到门口去看。只见门口的大树上拴着一匹马,却没有人。刘氏便回屋告诉婆婆,婆婆也纳闷儿:“有马拴着,怎么没人呢?”说完又让儿媳去看看。这回,刘氏才发现,院子里那副水桶不见了。

刘氏在门口等着,大约过了一个时辰,听见从西边传来沉重的脚步声。月光下,有个人影正朝这边走来。刘氏迎上去,才知道是博园夫人挑水回来了。原来夫人骑马来到马家门口,听到婆媳二人正在为没水做饭的事情发愁,低头看见了那副水桶,便悄无声息地挑起水桶,趁着月光挑水去了。

夫人提水进屋,将水倒进缸里,给老人打过招呼,又忙着点火烧水做饭。饭做好后又恭敬地端到老人床前。本来老人见夫人挑水回来已是激动不已,又见夫人端上饭来,更是激动的老泪纵横,一个劲地说:“夫人真是好人,夫人真是好人。”

儿媳刘氏的脚腕子肿了老粗,走不了道。连着几天,夫人在陶墟马家提水做饭,照顾婆媳二人。蠡吾候刘翼经过几天的调养,身体渐已恢复,见几天过去了夫人仍未回来,知道陶墟那边定是需要人手,便带着两个侍从,也到陶墟来看望老人。

翼王见到老人,又是劝老人到城里去住。一再表示:“老人对我有救命之恩,定当父母相待。”可老人仍是死活不肯,还是那几句话:“他们父子埋在这里,我得守着他们,哪儿也不去。”

翼王见老人态度坚决,也不好再劝,便和夫人商议,让两个侍从留下来,照顾婆媳二人,给二人挑水做饭,还要安排人手过来,给老人建房,帮老人种地。

夫人问翼王:“没水怎么种地?”一会儿,她对翼王说:“这几天,我去河边挑水,沿途看好了,也就是五六里地,挖条小河,水就能过来,一是解决了吃水问题,二还能解决种地问题。”

翼王同意夫人的主张,答应安排人力物力建桥挖沟,引水过来。可躺在炕上的老人却说:“我还能活几天,费那事儿干吗,那得吃多少粮食,花多少钱呀?”

翼王又给老人作揖,一再说:“人活着就应该知恩图报,老人家救了我的命,花多少钱,费多大事,也得让老人有水喝,有饭吃。”

回到蠡吾城,翼王马上安排人手,先是丈量勘测,接着便动工修桥挖河。仅用了三个月时间,河水就流了过来,一直流到陶墟村东。有了河水,离开家乡的人们又回来了,还有不少外地人也迁移了过来。耕田种地,煤窑盖房,干旱贫瘠的沿河一带很快繁华起来。

人们为了纪念翼王为民谋利,也为了传扬刘氏对婆母的孝敬,便将这条小河叫孝义河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作者  郄翠丽

  
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,不再提供回复功能,请勿尝试回复!!